
10月22日是英国汗青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逝世50周年。汤因比从编的《命运之城》(陈恒、屈伯文、倪凯、黎云意译,上海光启书局2025年10月版)逃溯了从耶利哥到巨型都会的人类聚居史,切磋手艺、文化取天然的均衡,危机取城市魂灵的窘境。本文是《命运之城》的中文版序。磅礴旧事经光启书局授权刊发。文明的解体往往是霎时的,而沉建却需要无尽的勤奋。二和后,全球经济逐渐苏醒并正在6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制制业快速增加,处理了大部门就业问题,然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化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手艺的使用添加了世界粮食供应,生育率也因之大大提高,从而激发了人们对食物平安和栖身的深切忧愁。“沉寂的春天”发出:“四处着一片灭亡的暗影”,人类必需关心天然。为了更好地顺应,所有生物城市调整本人的身体,以顺应特殊的前提。就此而言,手艺的进化就是人体的进化,都是人体的延长,久而久之这也使人类成为手艺的附庸。被他的数字所梗塞”。高就业率取超出跨越产力催生了高消费,生齿随之急剧增加,栖身问题日益凸起。加之沉建烽火所摧毁的城市需要时间,愈加剧了住房欠缺,拥堵程度越来越不胜,很多家庭不得不正在极小的空间内栖身,缺乏根基的糊口前提。跟着和后城市化历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需要领会城市不只是物理空间,仍是文化、经济和糊口的动态核心,会正在无形之中塑制人类的行为。诚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我们塑制了我们的建建,建建也塑制了我们”。因而,富有远见的学者取规划者起头从头审视并塑制人类的建建,以应对生齿激增、城市化、生态危机和根本设备欠缺等严沉挑和。希腊建建师、城市规划师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 Doxiadis,1913—1975)就是如许一位精采的代表人物。他才调横溢、见多识广,是集学者、家、从义者和影响力于一身的人。为将来而规划,为现正在而扶植是他的,他努力于改善住房和根本设备,正在二和后全球城市沉建中阐扬了主要感化,《时代周刊》称他“帮帮15个国度从头安设了1000万人”。他的贡献不只表现正在他正在希腊、巴基斯坦、西班牙、叙利亚、美国、伊朗等40多个国度完成了大量的大型建建取根本设备;更正在于他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理论,强调科技对城市的影响,将手艺和工艺做为实现人类和整个社会繁荣的手段,从而展示出对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化的前瞻性思虑,以及鞭策跨学科合做研究的勤奋取大志。这种跨学科合做次要表现正在道萨迪亚斯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提洛会饮”。“会饮”是古代希腊人的社交勾当,正在贵族糊口中起着主要感化,凡是是汉子们正在喝酒吃饭的同时,陪伴诗歌吟诵、会商哲学等勾当,以此来展现聪慧取审美。会饮竣事时,正在街上以显示群体的凝结取力量。道萨迪亚斯的“提洛会饮”研讨会自1963年始,持续到1975年。会议为期一周摆布,每年邀请数十位出名专家学者,正在爱琴海的逛轮上举行,上午会商、下战书旅逛、晚上文娱,有宴会、跳舞、泅水、奇拆异服派对、参不雅名胜奇迹等勾当,将智力勾当、思惟交换取感官愉悦连系正在一路,最初城市正在提洛岛竣事。该岛是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的降生地,为古希腊人的圣地。他的方针是“通过研究人类栖身区的过去汗青,更好地舆解取人类栖身相关的问题”。道萨迪亚斯邀请14个国度的34位全球出名思惟家、科学家、规划师、学者加入第一届,聚焦人类聚居问题取将来成长,切磋城市化、手艺成长取社会变化的关系。受邀出席的有建建史家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1888—1968)、汗青学家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建建师富勒(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人类学家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经济学家沃德(Barbara Ward,1914—1981)、地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15—1994)等。每次研讨会的具体参取者名单可能有所分歧,但良多人都是多次加入。每位资深专家都被要求邀请一位年轻的,为会议带来年轻的设法和多样性。对于道萨迪亚斯来说,全球城市就是身体的全球化,是聚居区这个“无机体”正在生物取手艺层面的不竭演化。他认为,城市不外是收集的产品,能够以最小的勤奋获得最大的联系;城市的实正维度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城市成长主要的是轨迹,而不是它的形式。道萨迪亚斯的这些思惟从导着论坛的。论坛聚焦取社会之间的协调这类可持续成长的不雅念,摸索人类栖身区的将来;论坛同时也是一个学问剧场和宣传机械。论坛鞭策了“人类聚居学”的全球,影响了后来的生态城市、聪慧城市。他们老是从地球的标准来思虑问题,努力于从头思虑和沉塑建建,以处理地球的和生齿问题。他们提出很多前瞻性概念,好比“人居论坛”,后为结合国的“人居论坛”。旨正在切磋建建取城市成长的问题,出格是现代建建若何取、社会和文化协调成长。凸显手艺、文化、天然之间的均衡,强调人类居居处面对的危机,提出了一种全球性的方式来研究人类栖身。《提洛宣言》沉申了道萨迪亚斯的设想:一个单一的全球城市正正在失控地成长,而人类则被描画成建建失控成长的者。社会如未能为改善人类栖身分派资本,那就是根基价值不雅的扭曲。汤因比从编的《命运之城》(1967)就是正在这一布景下完成的,道萨迪亚斯受邀并撰写了该书最初一章《将来的世界城市:普世城》。汤因比对人文地舆城市保有终身的乐趣,正在他看来“城市的汗青是整小我类事务汗青的一个构成部门”,他后来所写的《变更的城市》(1970)、《对希腊城邦的人类聚居学研究》(1971)是其对人类聚居学理论的贡献。汤因比正在1967年拜候日本时做了“即将呈现的世界城市”和“人类的将来”两场演讲,把人类聚居学传到了日本。汤因比擅长正在紊乱喧哗中寻找可理解的次序,这正在《命运之城》中获得完满表现。他将城市分为城邦、首国都市、巨型城市以及未界城市等,他的“目标是供给迄今已呈现的次要城市类型的样本”。就学术意义而言,城市分类源自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韦伯不单从经济角度把城市分为“消市”“出产城市”“商人城市”,并且从角度把城市分为“非合理性安排”的城市、“合理性安排”的城市,以此证明“这些不雅念只是正在地中海文化圈里,出格是正在希腊、最明白的是正在罗马城市法的范围内获得了充实成长,界其他处所则没有这种成长”。汗青学家汤因比则把城市分为城邦国度,“它们来自文明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它们至多代表了迄今为止曾经呈现的一些次要城市类型。例如,雅典、威尼斯、佛罗伦萨和魏玛代表了城邦,此中城市和国度是不异的,有时以至是共存的”;首国都市,它们是大国首都的代表,如亚历山大里亚、罗马、长安、君士坦丁堡、科尔多瓦、巴黎、墨西哥、伊斯法罕、德里—阿格拉、和维也纳;巨型城市的代表则是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以及将来的可能普世城。“正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巨型城市的扩张取糊口前提的人道化之间存正在着一场竞赛;到目前为止,我们不晓得正在这场的竞赛中,事实是蛮力仍是人道化形态谁会成为赢家。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城市规划艺术遭到注沉。”这就为全书阐述奠基了根基框架取写做指点思惟。每种城市类型都有其内正在价值取意味意义,其实都是各个时代人们所逃求抱负国正在人的具象化。英国汗青学家阿克顿说,决定文艺回复胜利的有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1431—1449年间召开的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目标是连合,但无意之中回复了希腊研究。第二件大事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一些文化逃亡者前去意大利出亡,此中一些人还带来了比人更稀缺、更需要的册本。第三件大事是帕伦图切利(Parentucelli)被选为尼古拉五世,尼古拉以学识广博和虔诚著称。他将职位确立为人文科学的赞帮人,洛伦佐瓦拉从他的中收获颇丰,他是梵蒂冈藏书楼的创始人之一。新的学问占领了罗马教廷,罗马起头被视为文艺回复的首都。这三件大事都发生正在15世纪中期前后,是文艺回复的主要转机期间,是现代世界的初步期间,都取城市相关,都取文化相关,都取学问流动相关。佛罗伦萨可谓文化之城,是“文艺回复的领航员”,像希腊人一样,佛罗伦萨人“被某种特殊的天性指导着和斑斓”;而君士坦丁堡可谓军事之城,是帝国之都;罗马可谓教之城,是之城。质言之,城市是人类魂灵的安放处。列维斯特劳斯说:“非论我们想的是旧世界木乃伊化了的城市,仍是新世界仍正在胚育中的城市,我们经常把我们最高的价值,非论是物质的或是的,和城市糊口联想正在一路。”鉴于“城市”正在人类糊口中无可争议的焦点地位,汗青学家介入城市研究也是天然的。汤因比独辟门路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奇特的世界城市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界各大城市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虽然做者留意到如长安、特诺奇蒂特兰、伊斯法罕这类东方城市,例如,中国章节篇幅较短,且多依赖二手研究。“本书是写给全世界的,其范畴是自最早的城市呈现以来的整个世界。该范畴的普遍性使得对该从题的处置不成能是面面俱到的。它必需是有选择性的。”他召集了其时各个范畴的出名学者,每人担任一座城市,对人类几千年来的城市成长进行了出色的专题论述。他摒弃了先前城市列传中那种细节过多的、军事、经济叙事,而是以文化、为核心,进行长时段的论述。做者们回覆了城市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建建?城市性格是什么?城市魂灵是什么?谁正在塑制城市形态?城市地标是什么?抱负城市是什么?以及各类城市问题,并就危及人类将来的恶化话题进行分解,进而展现城市化是若何成长、若何改变我们的。毫无疑问,是人类建制了城市,城市聚融着人类文明,但成果倒是城市限制着人的形态。对于现在90%的时间都正在室内渡过的人类来说,此类环境愈加蹩脚。城市犹如文化一样,身份不易确认,概念难以界定。霍布斯鲍姆将城市比做“汗青多样性的杂货铺”,城市研究亦是如斯,呈现一种百衲的形态,学科的性亦被质疑。争议即价值所正在,具有分析性、现实性、跨学科性等特征的城市研究极具挑和,因之吸引着各个范畴的专家。城市和文化一样,并不是划一齐截、固定不变的;城市是动态的,是由经济、社会和力量塑制的。定义城市、城市身份和城市影响力的鸿沟会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就像汗青研究的沉点会按照当前的或文化议程而改变一样。英国城市史之父戴奥斯说:正在这个国度,若是一个汗青学家对社会变化、处所,或者各类分歧的建成形态感乐趣的话,他几乎不成避免地,也很天然地就会被城市糊口及其机制的研究所吸引,或者志愿献身于它。费尔南布罗代尔说“所有城市都是或者但愿成为一个的世界”。可见,研究城市就是研究国度,研究世界城市就是研究世界国度,研究城市的素质就是研究人类的内正在素质。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的,也是按大小陈列的第五大,是独一明白晓得能够支撑生命的。地球估量约有45。4亿年的汗青,人类发源的进化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正在大约10万至20万年前发生于更新世晚期的非洲。无论对地球本身和寄居正在地球上的物体的陈旧性若何评价,人类的种族是新的。比拟较地球生命,人类的汗青很短,城市的汗青愈加短。但今日我们的世界已是城市的世界,地球已成为城市之城。汤因比因而用《圣经》中的寓言,把城市比方为芥菜:仿佛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正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比及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正在他的枝上(马太,13:31—32)。一个小的或看起来微不脚道的工具,有可能成长或成长为庞大或强大的工具。每个城市都是一粒芥菜籽——界范畴内相对较小,但城市却孕育着塑制人类的力量:“我们现正在能够逃溯世界城市的汗青,从耶利哥到巨型城市。一粒芥菜籽不外颠末千年就长成了一棵遮盖大地的大树。正在我们这个时代,若是我们欠亨过打一场世界大和来清理人类,那么正在听说这个星球仍然适合人类栖身的20亿年里,这个一应俱全的城市会对人类的糊口发生什么影响?若是我们设法驱除性热核爆炸的蘑菇状云的,那么,正在我们可以或许窥视到的将来,那粒曾经成长为巨型城市的芥菜籽的将一曲环绕正在我们身边。”人类的将来正在哪里?人类的进化得有护身符,不只仅是衣服的遮寒避雨,更主要的平安,那就是建制衡宇,城堡能够保障人们的平安、塔楼能够瞭望传送消息、多层建建能够住更多的人……“但其物理增加的繁茂奢华可能永久不会成功地使它成为一个城市。为了成为一座城市,它至多也要进化出魂灵的雏形。这就是城市的素质。”“巨型城市的防御问题是,当人类不得不糊口正在一个由人、建建和街道构成的无限大的人制中时,若何使糊口从头人道化。”“有人提出,城市是社区的,社区通过公共表达其配合认识。正在巨型城市中,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些为过去的城市增光添彩的配合人道的可见标记。可是,正在巨型城市里,即便是最惹人瞩目的公共也有可能脱颖而出吗?”这一切都是需要人们回覆的。没有任何按照能够颁布发表人类是不朽的,城市也是如斯。我们若何回市成长的问题?好比“巨型城市是城市化汗青上的一个新阶段,它使人类面对着史无前例的问题”。《命运之城》的做者以其广博学问做学术根本的,分发着稠密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活泼、多彩的城市景不雅;由于他们不是以平易近族国度为汗青单元来审视汗青的,而是以城市文明为单元来研究汗青的,将汗青史实起来,付与做品诗意取意义。就我小我而言,我更喜好如许的汗青学家,也许我们的时代更需要具有“诗意”的汗青学家。《命运之城》是汤因比为泰晤士哈德逊出书社掌管编写的三本同类册本中的第一本。这些书的创意来自出书社,但具体的施行工做由汤因比担任,现实上,他有时会投入大量精神点窜由他或出书社邀请的做者所撰写的章节。别的两本是《教的熔炉》(1969)、《世界的半壁山河:中国取日本》(1973)。这些读物鞭策了其时的公共阅读。该书是属于20世纪60年代猛烈变化的产品。这是一个反支流文化的社会动荡时代,这是一个正在所有范畴都表现出一种狂热立异的时代,学者们充满朝气、活力取,预示着学问做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兴起。这是一个不凡的时代,也是属于城市研究成绩斐然的时代。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1960)是研究城市形态的典范之做;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汗青中的城市》(1961)文化没有被手艺立异所代替,而是取之配合繁荣的“无机城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取生》(1961)被誉为现代城市研究的奠定之做,成为“新城市从义”的理论基石;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建》(1966)提出了“城市集体回忆”概念,强调城市的汗青性、集体回忆和形式逻辑;曼纽尔卡斯特的《城市》(1968)是一部马克思从义视角下的城市社会学典范之做;道萨迪亚斯的《聚居学:人类聚居科学导论》(1968)是一部系统切磋人类聚居形态及其演变的开创性著做;汤因比从编的《命运之城》则是一部通俗易懂、富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史取城市文明著做。它们都属于这个时代的灿烂。“正在我为我的老伴侣和家彼得盖尔(Pieter Geyl)的归天感应哀痛时,我试图用如许的设法来抚慰本人:他出书的做品将正在将来的很多代人中继续被阅读,并且这不只是专业汗青学家,还有更普遍的。任何对汗青感乐趣的人都不克不及轻忽盖尔的工做,由于他的很多工做对我们的学问和对他所处置的问题的理解发生了持久的影响。盖尔和纳米尔(L。 B。 Namier)一样,既是一个一流的手艺研究者,又是一个创制性的艺术家,他用他的研究来阐明他的从题,”其实这段话岂不更适合对汤因比本人的评价吗?我们这个时代不恰是贫乏汤因比—盖尔—纳米尔式的人物吗?他们睿智、博学、思辨,富有想象力且具有焦炙的,关怀人类文明,思虑人类命运。他们对世界的全体判断是划时代的。他们已不是纯真意义上的汗青学家,而是超越疆界的汗青思惟家。这也是我们推出中文本的目标所正在,让文本流动,激发更多出人预料的可能。